2024年11月16日,由西南财经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礼制文化与国家治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海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广州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及出版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出席会议。与会专家深入挖掘了礼制文化内涵,系统剖析其在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多元角色与深远影响,促进了这一重要领域的交流互动与协同合作。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潘斌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社会发展研究院杨海洋院长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西南财经大学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赵克生教授随后也发表热情洋溢的致辞。赵院长指出,西南财经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之间的合作乃山海相聚,意义深远,希望借此会议,参会人员能充分交流切磋,积极推进研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次研讨会由四场报告组成。第一场报告围绕“礼制文化与国家治理”展开,西南财经大学客座教授陈福滨教授主持并发言。东北师范大学谢乃和教授首先探讨商周天命观授受对象,梳理其演变,分析其对商周政治与宗教文化的演进意义。山东师范大学王君教授从中华射艺出发,梳理其历史、功能,总结其现代价值。海南师范大学赵克生教授介绍了《周礼》相关内容,强调明人借《周礼》寻求政治合理性。肇庆学院吴恩荣研究员聚焦满洲丧俗在清朝国家礼制框架下的形成发展与推广。
第二场报告“礼学与经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丰研究员主持。南昌大学闫宁教授提出西晋元会礼具有复古取向且与咸宁改制相关,在复古中尊重旧仪,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中国人民大学赵永磊教授从郑王天体之争出发,讨论《五经正义》中的二宫六天帝说。西南财经大学苏正道博士对吴廷华的礼学成就及影响作了介绍和阐释。
第三场报告“礼制与考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杨英研究员主持。吉林大学朱红林教授以“鞮鞻”为研究对象,对踏鼓舞中的文化融合作了介绍。南开大学王音博士对孙吴墓葬阶层差异及政策推行困境作的阐释。
第四场报告“礼俗、礼制与信仰”由中国人民大学赵永磊教授主持。辽宁大学王美华教授对宋初“谒祭孔庙”仪节的确立、仁宗朝“幸武成王庙”的变化和徽宗朝视学礼的改易情况作了解读。上饶师范学院张志云教授对宋代宗法复兴的理论主张和宋代宗族治理举措作了探讨,认为宋代实现了礼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化,体现了礼制的下移。广州大学孙廷林教授从南海神信仰出发,对早期岭南海神信仰蠡测、唐宋南海神礼制形象的确立及唐宋以来南海神信仰的二元交织情况作了勾勒。上海师范大学孙逸超教授从政局转变和礼制改革出发,论述新旧党人的身份认同、庙制变动的政治意图以及崇宁九庙的政治、学术背景和影响。扬州大学左攀博士认为苏缄文化符号的生成对广西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和民族融合有深远影响。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研究院搭建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深化学者们对中国礼制文化与国家治理关系的理解,更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指引,相信在此次会议的影响下,中国礼制研究将迈向新高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