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讲坛——互联网与新媒介民族志书写——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常态

2020 - 05 - 05

                                            

主题互联网与新媒介民族志书写——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常态

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赵旭东教授

主持人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邓湘树副教授

时间2020年5月8日(周五)上午10:00-12:00

直播平台及会议ID腾讯会议,243 227 564

主办单位:社会发展研究院 科研处

主讲人简介:

赵旭东,1965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师从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2010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包括文化转型研究,城乡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研究兴趣包括:1.乡村社会结构与纠纷解决过程的法律人类学研究;2.中国意识与现代中国观念的成长;3.民族地区习惯法社会、生态与文化机制的比较研究等。并先后发表过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具有较大影响力,代表性著作为《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2008年民族出版社)、《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费孝通与乡土社会研究》、《本土异域间——人类学研究中的自我、文化与他者》《结构与再生产: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文化转型人类学》等。

内容提要:

文化赋予了人以意义的空间,而空间必然基于媒介的存在而存在,文化也因此而借由某种媒介而得以一种表达。进而言之,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则往往会体现出一种文化的新表达,甚至一种新媒介的广泛使用,便是意味着一种文化以至文明的新时代。二十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们生活中的最为广泛的应用,使得我们越来越多地从一种基于物的纸质媒介的文化表达迅速地转化到了一种网络虚拟空间的虚拟但真实存在的各类文化表达,很显然,当下借助各种网络会议的网课跟我们在教室里的直接面对学生的讲课明显是两种不同媒介下的文化教育的行为。而基于我们生活之中更多赖以为生的互联网新媒介的改变,我们也便因此而有了一种基于意义的创造和生成的一种新的文化书写以及新的社会交往关系的生成,而既有的社会与文化结构在日益地被打破,一种新的乃至更新的社会与文化结构在生成和塑型之中。文化在此意义上真正成为了一种线索的存在,并且,真正成为了被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之中去“捕捉到”或搜索到的文化存在,同时也为我们随时随地,甚至每时每刻加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加以去应用、实践和再创造。当这种应用、实践和再创造开始成为了社会之中大多数人的选择之时,这也就必将带来民族志书写的基于线索追寻和发现的一场新革命,换言之,在一种线索民族志的基础上,人类学对大众生活的文化存在的动态性把握成为了一种根本,我们也必然要去面对在一种动态之中去理解文化,理解文化的转变,理解文化的自我适应,因此理解文化便是去追随一种线索的存在,由此而去揭开与之相连带的全部的意义所在,人类学家的民族志书写在此意义上将面临一种无可挽回的巨变。

相关